牵牛花

植物名称

牵牛花  Pharbitis nil (L.) Choisy.

别名

喇叭花、筋角拉子、大牵牛花、勤娘子

科属

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

产地

原产于热带美洲

 

 

形态特征与习性

一年生缠绕草本,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。叶宽卵形或近圆形,深或浅的3裂,偶5裂,长4-15厘米,宽4.5-14厘米,基部圆,心形,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,渐尖或骤尖,侧裂片较短,三角形,裂口锐或圆,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;叶柄长2-15厘米,毛被同茎。 花腋生,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,花序梗长短不一,长1.5-18.5厘米,通常短于叶柄,有时较长,毛被同茎;苞片线形或叶状,被开展的微硬毛;花梗长2-7毫米;小苞片线形;萼片近等长,长2-2.5厘米,披针状线形,内面2片稍狭,外面被开展的刚毛,基部更密,有时也杂有短柔毛;花冠漏斗状,长5-8(-10)厘米,蓝紫色或紫红色,花冠管色淡;雄蕊及花柱内藏;雄蕊不等长;花丝基部被柔毛;子房无毛,柱头头状。 蒴果近球形,直径0.8-1.3厘米,3瓣裂。种子卵状三棱形,长约6毫米,黑褐色或米黄色,被褐色短绒毛。

牵牛花生性强健,喜气候温和、光照充足、通风适度,对土壤适应性强,较耐干旱盐碱,不怕高温酷暑,属深根性植物,地栽土壤宜深厚。

 

 

养护须知

小盆中的幼苗长出两三片真叶后,此时根系已发展好,即可定植在中盆中,并预先加好底肥。正如梅先生所说,牵牛花不怕重肥,可以用马掌、熟麻渣等作底肥。牵牛花的根系发展需要温度,据日本研究者认为,用黑盆比用红盆吸热好。要经常转盆使阳光照射均匀,使根系发展完备。牵牛花的真叶长出三四片后,中心开始生蔓,这时应该摘除。第一次摘心后,叶腋间又生枝蔓,待枝蔓生出三四片叶后,再次摘心,同时结合整形。每次摘心后都应追肥,所用肥料和菊花用的追肥类似。注意不使肥水和泥浆沾污叶片(包括子叶),以免叶片脱落。枝蔓成长后即进入花期(一般在定植后一个月),理想的情况是枝蔓的第一叶又生腋芽,第二和第三叶的叶腋发出花苞。待花苞成形后,可将花苞的托叶摘掉,以利花苞发展。为保证养分充分供应花苞而开出大而艳丽的花朵,还可以除掉一些花苞,培育独朵的花,就像培育品种菊一样。开过花后要将残花摘掉,不使其作子,以免影响下一批花的营养。当然,三四批花开过后,腋芽丛生,就难以控制了。一般品种可改地栽,优良品种则准备留种。

主要进行地栽,作绿篱装饰:当主蔓生出7~8片叶时进行摘心,留4片叶,待长出3个支蔓后再留4片叶进行摘心。待长出9条支蔓后,均匀分布于篱笆或墙垣进行绑扎,仃其生长,很快即可形成绿篱和花墙。盐栽室内观赏时,可在小苗高约6厘米时在盆内设立花支架,令其缠绕而上。也可在7~8片叶时留4片叶摘心,长出3个支蔓后再留l片叶摘心。使每盆植株不超过9个花蕾。这样可使株形丰满花大。也可采用篮式栽培方法。

 

 

常见病害

发病部位主要是叶、叶柄及嫩茎,受害叶片初期在叶上有浅绿色小斑。后逐渐变成淡黄色,边缘不明显,严重时扩展成大型病斑,后期病部背面产生白色疤状突起,破裂时,散发出白色粉状物,为病菌的孢囊孢子,嫩茎受害时造成花、茎扭曲,当病斑包围叶柄、嫩梢时,环割以上的寄主部分生长不良,萎缩死亡。发病初期喷1%波尔多液或50%疫霉净500倍液,每隔10~15天喷雾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